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八 年 级 语 文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3.用黑色钢笔或中性笔作答。
第一部分 书法展示(5分)
一、(5分)
下面文段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用正楷字体正确、美观地书写在横线上。要求笔画规范,结构匀称,大小协调,行款整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30分)
二、(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亢奋(kàng ) 腈纶(qīng) 悄怆幽邃(chuàng) 窈窕淑女(yǎo)
B.斡旋(wò) 蛮横(héng) 强词夺理(qiáng) 纷至沓来(tà)
C.缄默(jiān) 雾霭 (ǎi) 霓裳羽衣(shāng) 拾级而上(shí)
D.龟裂(jūn) 钟磬(qìng) 目眩神迷 (xuàn) 义愤填膺 (yīng)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沟壑 襁媬 袖手旁观 怡然不动
B.陨石 潮汐 趋炎附势 相辅相成
C.箬蓬 惟幕 分崩离析 接踵而至
D.腐蚀 懈怠 轻歌慢舞 穿流不息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气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B.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C.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D.《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沙乡年鉴》一书记录了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为主的自然文学典范。
B.奶奶津津有味地给同学们描绘了八十年代农家场院里乡邻们热火朝天的晒粮、运粮,颗粒归仓。
C.这些角色属于不同类型,差距比较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技巧,是演不好的。
D.在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领域,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
②凡尔塞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饰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
③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塞宫内的一大名胜。
④内部陈列的,以雕刻、巨副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
⑤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
A.②④⑤③①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④③ D.②③⑤④①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点,需要详写。
B.演讲需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演讲稿的语言尽可能地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
C.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和田晓霞坎坷的爱情经历为叙事线索,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D.《名人传》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介绍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历史精神巨人,激励人们“打开窗子”呼吸自由的空气,呼吸英雄们的气息。
三、(13分)
7.古诗文填空。(8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大道之行也》)
(2)是故 ,教然后知困。 (《礼记·虽有嘉肴》)
(3) ,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4)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陆游《卜算子·咏梅》“ , ”的梅花,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8.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5分)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保尔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妻子【A】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之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是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地向她讲述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他将能够回到战士的行列。
(1)选文中【A】指的是 (人名)。(1分)
(2)选文中“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他将能够回到战士的行列”具体指什么事情?(2分)
(3)保尔一生有过四次“濒临死亡”的经历,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后两次。(2分)
①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部受伤并且得了伤寒;
②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战胜了死亡;③ ;
④ 。
四、(5分)
9.请分析下面胡适演讲开头的妙处。(2分)
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未落,听众大笑。
10.“和”的思想可以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某班举行“和为贵”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3分)
(1)【探“和”之义——说故事】
请你帮助班级搜集一则“和为贵”的历史故事(只说出故事名称和相关人物即可)。 (1分)
(2)【为“和”宣传——拟标语】
请你为本次“和为贵”主题班会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2分)
第三部分 阅读(35分)
五、(15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4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
渭北②春天树,江东③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月夜忆舍弟④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庾开府:指庾信,与下句鲍参军(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③江东:当时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④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当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11.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日忆李白》首联突出了李白诗歌的地位,交代出李白诗歌冠绝当代的原因是思想与众不同。
B.《月夜忆舍弟》首联不从“月夜”写起,而写闻戍鼓、听雁声,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C.《春日忆李白》颈联“春树”“暮云”未作修饰描绘,却能想象到作者遥望江东,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隐含着两人深重的离情别绪。
D.《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思乡、思亲和期盼战争停止的复杂情感。诗人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①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④之以石,贞士⑤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韩非子·和氏》)
【注释】①奉:pěng,同“捧”;②刖: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③薨: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④题:名、叫的意思;⑤贞士:志节坚定的人。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3)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贞士而名之以诳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奉而献之厉王
C.不以千里称也 王以和为诳
D.其真无马邪 而刖其左足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分)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2分)
16.读完【乙】文,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六、(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1分)
泰山
梁衡
①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②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③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风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④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①,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⑤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项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⑥我们步行下山,天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注】①丹墀(chí):用红漆涂的台阶。
17.移步换景是游记类散文的常用手法, 请纵观全文,写出作者的具体游踪。(3分)
① → ② → ③
1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2分)
19.作者在第④段说“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这种“好”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0.第⑤段引用了大量古人诗词和刻石文字,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9分)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傅斯年
①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二十五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②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③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④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告诉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①。’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⑤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蔡先生说时,声色俱厉,我的酒意也便醒了。
⑥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⑦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②”了。
⑧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有数。至于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只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关于这一类的事,我只举一个远例。
⑨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路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聘陈独秀先生,并要制约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⑩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得。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注释】①意思是我们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的过去。②意思是对于君子能用合乎情理的事物欺骗他,而很难用违反道义的言语蒙蔽他。
21.文章第③段作者说“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作者的“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2.文章第④段写蔡先生批评我们时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你认为先生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23.文章第⑥段说“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请简要概括这三件事例。(3分)
24.第⑩段说“蔡元培先生有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第四部分 写作(50分)
七、(5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请以“我的力量来自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1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