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主备:张欣   审核:唐翠翠   时间:2020年10月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税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

2、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牵涉到古代一些重要制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课前预习案】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        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           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         

4.隋唐

(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      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     ”,以       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     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  ,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   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      ,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     

     救大灾,      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      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体系构建】

 

 

 

 

 

【重点阐释】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2、以唯物史观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

思想基础:(1)诸子百家学说。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的“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的见解。(2)宗教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

主要特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不足之处:(1)具有宗教色彩。(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预习自测】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3.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4.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5.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6.《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7.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8.《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遍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0.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11.《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 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 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12.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保障了平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

材料一: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探究二

材料一在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决政府和民众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代社会救济思想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摘自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当然,宋朝的福利救济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着“财政支撑不足”的压力,还存在着许多被人诟病的“养懒汉”和“福利腐败”问题。

                          ——摘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社会条件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课后巩固案】

1.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2.与隋朝户籍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上计制B.大索貌阅C.租庸调制D.均田制

3.“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

A.有利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4.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

5.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造成政治的动乱

6.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7.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8.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9.《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吉。”这说明(  )

A.墨子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 B.墨子的设想得以实现

C.墨子是社会救济专家           D.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早已有之

10.下列关于汉朝常平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调控粮价            B.彻底解决了饥民问题

C.是一种积极有为思想的体现  D.反映了政府未雨绸缪的理念

11.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12.范仲淹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亲友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贤者,他的行为(  )

A.说明他富甲一方        B.体现出他良好的人际关系

C.证明了政府的重民思想  D.契合了宋朝以来社会救济活动的发展趋势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管的应有百姓,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15.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1-5BDBBC  6-10CDACD  11-12BD

合作探究

探究一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探究二答案:(1)条件: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文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民众的斗争(解决政府和民众的矛盾)。

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

(2)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

 

1-5CBCAC 6-10DDBDB  11_13DDD

14【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15[答案] 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