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画》这首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配有一幅意境典雅的水墨画。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借助插图引发学生想象,在想象和交流中感知文本内容,在反复诵读和体验中感知文本意境,进而感受文本语言的特点和魅力。

识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重点通过用偏旁归类、熟字换偏旁、找反义词等识字方法,让识字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融合,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让识字变得更轻松,更有实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带有反义词的头饰。

2.一幅山水画(画上题写着《画》这首诗)。

3.制作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出示山水画)

2.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3.引导学生发现画上的谜语诗,老师读这首谜语诗,引导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初步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合作识字

1.学生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标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生字,相互指出读得不正确的字音,同桌互相教一教。

3.同桌配合读诗句:以同桌为一小组,两人分行读诗句,其他同学评价,及时纠正字音。

4.考查同桌合作学习情况。

5.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初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远=+元”,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

(2)古诗中还有两个字和“远”很像,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古诗,找一找,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还=+不;近=+斤。

(3)相机指导学生认识新部首“辶”。

(4)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些同学离自己最远?

(5)齐读第一、二句古诗,想一想哪些字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听=口+斤;色=+巴)

2.结合“远—近”教学反义词。(引导学生利用反义词来识字)

(1)指名读古诗,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读一读。

(2)联系生活理解“有—无”:老师的手上有一片漂亮的羽毛,老师一吹,咦,羽毛呢?没有了可以用“无”来表示。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边做对口令游戏边做动作表演

                清晰地理解反义词的意思。

(3)演一演,说一说:“来—去”。

(4)认读反义词:有—无;来—去;远—近。

(5)游戏:找朋友(带上反义词的头饰)。老师说一个词,同学们来说出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6)把这三组反义词送回古诗中,我们再读一读古诗。

3.游戏:“找不同”。

出示“无—天”,“色—爸”,指导学生找找它们的不同,在反馈过程中认识斜刀头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斜刀头(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不叫“色字头

4.认识生字“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分享自己的识记方法,并给这个字组词。

5.复习巩固。

(1)齐读生字,跳读生字

(2)学生自主读生字卡。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桌子上的生字卡片,把读对的生字宝宝轻轻送回家。

(3)读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了多种方法识记汉字,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及时复习生字,巩固识字成果。

四、教师写,学生练习

1.教师写“水、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交流明确:

“水”的竖钩在中线上起笔,横撇从横中线上方起笔,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捺要舒展。“去”的第三笔横稍长,第四笔撇折在竖中线上起笔。

3.学生练写。

4.学生评价笔顺是否正确,字的大小是否合适,教师补充。

5.对照刚才的评价,再写,鼓励学生把字写得更好。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要引导学生观察同桌写的字,提出意见,找到改进的方向。

五、指导朗读,课外拓展

1.教师播放《画》的配乐诗朗诵。

2.教师引读:你们想把古诗读得更美吗?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的节奏。

3.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的节奏,纠正字音。

4.齐读古诗,指名读古诗。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画中描绘的景色。

5.拓展:把古诗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猜猜谜底。

设计意图:古诗的朗读要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画中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实际有差异,朗读时,将差异之处适当体现在重音上,显出一幅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巩固字词,复习读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同时复习2个新偏旁,纠正字音。

2.课件出示古诗(诗中“有、无、还、不”4个字加粗、变色),指导学生用接上下句的形式读诗句。了解朗读情况。

3.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趣味阅读的思想,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巩固了生字,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抓词读句,了解大意

1.导入:同学们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古诗也读得很流利,非常棒。一起来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吧。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3.学生再读古诗(诗中变色字闪烁),引发质疑: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4.师生交流: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也不会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飞走。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5.总结:因为诗中描绘的是“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字词,熟读成诵

1.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

2.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看图读,配上动作表演读。

3.背诵古诗比赛,总结背诵方法。

(1)引导学生用“山、水、花、鸟”作提示来背诵,或者根据“远”和“近”,“来”和“去”两组反义词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展示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演、朗读等形式,感悟诗意。熟读成诵后,总结背诵古诗的方法。

四、练习书写,巩固字词

1.引导学生观察“来”,说一说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各是哪一笔。

2.教师写,提示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中线上,撇、捺舒展。

3.学生练习书写。

4.同桌互评,再写一个。教师点评,展示学生的书写练习。

5.指导书写“不”:第一笔要长,第三笔要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

6.学生练写。

7.教师纠错,提示写字要点。再比赛写,个别有问题单独指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五、积累诵读,拓展积累

1.背诵古诗《画》。

2.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猜一猜,也可搜集一些谜语诗说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熟练背诵古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古诗背诵给周围的大人听,为学生表达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争取做到多诵读,多积累。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让贯穿学习始终。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既让学生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读、带读,把读诗的机会留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