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一窗口
课题名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适用年级:二年级
单位名称: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的估算、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口算、笔算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做好了准备,因此,学好这节课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以学生进入蜜蜂王国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渗透估算意识。
(4)、本节学习重点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
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讨论、学习,交流。
2、学习目标
1.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习重难点
利用迁移规律探索,掌握口算的方法
4、评价任务
自主练习1、3题(指向目标1)
自主练习2(指向目标2)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对,春天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勤劳的小蜜蜂又开始忙碌了。你瞧:(出示课件)欢迎大家来到蜜蜂王国,这就是蜜蜂生活的家园。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有32只侍从,45只卫兵……
师:你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交流。
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师板书有价值问题:
1.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2.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发现图中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列式?(板书算式)生:32+45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生:因为要求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32只和45只合起来,合起来就要用加法算。
师:看来加法的意义大家掌握得非常好,把两个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算。那么32+45该怎样口算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指名交流,可能有:
30+40=70 2+5=7 70+7=77。
先算32+40=72;再算72+5=77。
先算30+45=75,再算75+2=77。
……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对算式的算法有自由充分的思考空间,组内交流使得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得到充分交流,实现思维碰撞。)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你听到的想法。
生同位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总结的两种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
试一试:23 + 15= 47 + 32=
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同学们像小蜜蜂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来看第二个问题,看看应该怎样列式?
“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生:45-32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生:要求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就是求45比32多几,所以用减法算。师:回答真棒!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要用减法算。该怎样口算呢?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交流,可能有:
40-30=10 5-2=3 10+3=13。
45-30=15 15-2=13
(设计意图: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不同的算法,通过组内的交流,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同位互相说说你听到的想法。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课件出示总结的两种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知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板书)
试一试:49-24= 74-52=
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 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3.自主练习第3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做到练习本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吗?(课件出示)
学生1:我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学生2:我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学生3:我会用两种方法口算。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解决这类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小结,使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掌握。)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1.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2.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二窗口
课题名称: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
适用年级:二年级
单位名称: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时,要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算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教学探索的经验。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热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后的进一步深化,是后面学习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及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利用国王的考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新知识的掌握作好铺垫。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3.学情分析
本信息窗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作准备。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能够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习重难点
1.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算式。
2.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四、评价任务
自主练习2、5(指向目标1)
自主练习7(指向目标2)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参观蜜蜂王国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小蜜蜂很勤劳,这节课咱们去看看小蜜蜂准备出发采花蜜的情境,看看这次它们又带给我们哪些新知识好吗?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
1.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2.二队比一队少多少只?
3.二队和三队共有多少只?
4.三、四两队大约有几百只?
……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小组交流计算的过程,全班汇报。
师板书竖式:320+210=530
320
+210
530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结: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解决“二队比一队少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解决“二队和三队共有多少只?”
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尝试用竖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四)解决“三、四两队大约有几百只蜜蜂?”
1.列式:86+103
2.交流解题方法,全班汇报。 (86接近100,103接近100。100+100=200。所以大约是200。)
3.小结:我们把大家用的这个方法叫做估算。
板书:86+103,把每个加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86接近100,103接近100,100+100=200。所以大约是200。因为是估算,不是精确数,所以我们用≈,表示约等于200。 86+103≈200 读作:86加103约等于200。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2.小测试:
用竖式计算:
324+153= 29+540= 465-132= 857-37=
3. 估算: 273+302≈ 297+401≈ 352+213≈
698-505≈ 709-604≈ 653-421≈
引导学生知道:在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是取整百数,还是取几百几十,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四)、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并进行自评。
(5)、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三窗口
课题名称: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
适用年级:二年级
单位名称: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退位减法的竖式,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清楚明白。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位和退位的笔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已经学过,学生能正确的进行笔算,这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些,因为是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加减法,为以后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和退位的笔算打好基础。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遇到进位或退位时,要注意写进位1或退位点。
2.能用估算的结果来判断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学习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4、评价任务
自主练习1(指向目标1)
自主练习8(指向目标2)
五、课时安排:( 3 )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看到了上千只小蜜蜂,在蜂王的一声令下迅速按各队的路线飞去,它们飞啊飞啊,飞了好远好远,终于找到了果园和花园,连休息一下都没有就开始了忙忙碌碌地采蜜了。它们个个都很能干,你想不想参观一下它们采蜜的场景。(想)(课件出示情境图)今天我们要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比一比哪一位同学在学习中能像小蜜蜂那样不怕累,肯努力思考,克服困难。
(二)、进入情境、观察思考、探索新知
1.发现问题
谈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画面,充分表达从画面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一队有518只,二队有227只。
第一队说:从家到果园592米。
第二队说:从家到花园384米。
2.提出数学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跟同位说一说,全班交流。
从果园到花园有多远?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要多飞多少米?
3.解决问题(一)
(1)要解决的问题:从果园到花园有多远?应该从图画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你找到的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同位互相说)
会列式吗?学生列式:592+384=
(2)探究算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有的学生可能用学具摆一摆,也有的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也有的可能用竖式计算)。全班交流。
生可能估算:
592接近600,384接近380, 600+380=980,592+384≈980。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让生边拨边说)
先在计数器上拨592,再加384,个位上2个一加4个一得6个一,十位上9个十加8个十得17个十,向百位进一,得7个十,百位上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再加上1个百是9个百,结果是976。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让生边说边板演)
5 9 2
+ 3 1 8 4
9 7 6
(3)算法优化: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既方便又准确。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观察这道题的笔算跟以前学的三位数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没有进位,这道题有一次进位。
(4)引导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你有没有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要问一问。为什么要在百位下面写上小1?
(5)全班小结:
小组讨论做这样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全班交流小结: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第一队和第二队共有多少只小蜜蜂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解决及计算方法。
5.解决问题(二)
(1)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2)观察信息窗,寻找相关信息。列出算式。 518-227=
(3)学习竖式计算方法。
课件演示竖式计算过程,边演示边说:个位8个一减7个一得1个一,十位1个十减2个十不够,到百位借1个百,10个十加1个十是11个十,11个十减2个十,得9个十,百位借走1个百还剩4个百,4个百减2个百得2个百,结果是291。
(4) 引导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提问:这里学习的减法笔算跟之前学习的减法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没有退位,这道题有一次退位)
讨论:做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的笔算应该注意什么?先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小结:做三位数减法笔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6.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要多飞多少米? 独立解决。
7.总结: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
自主练习1、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重点说计算方法。
(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四窗口
课题名称:加减法的验算 适用年级:二年级
单位名称: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验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借助解决小蜜蜂提出的“怎样检查”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并学习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会用竖式进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学生已经掌握了做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做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的算理。学生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及验算过程
2.巩固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3、学习重难点
学会验算。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检查方法。
4、评价任务 (注明指向目标几)
自主练习1(指向目标1、2)
5、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勤劳的小蜜蜂,知道了蜜蜂王国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在蜜蜂王国里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国王查账”,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就带你们去。
(二)、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请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5+27=62 98-59=39
(指名回答)根据刚才的回答思考:你能不计算,直接由第一个算式推算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吗?(指名回答)及时订正。
(三)、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刚才大家表现得很棒,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蜜蜂王国,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图(国王查账)。
观察这幅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一队生产573克,二队生产318克,一共生产891克。一共生产891克,用去264克,还剩627克。……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说出他们的等量关系吗?
生:一队的产量加二队的产量等于总产量。总量减去用去的等于还剩的。
知道了他们的数量关系,怎样检查生产情况记录对不对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产记录吧。
2.讲解加法验算
指名列式:573+318=
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指名回答。
师出示验算加法演示:
(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的方法。
(2)和减其中的一个加数的方法。
大家看明白没有,记住了吗?(记住了)好,出示课件,做题并验算。一生上台板演。强调竖式应注意什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
小结:验算加法的方法有两种:
(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相加;
(2)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3.讲解减法验算
请各小组派代表检查使用情况记录。
(1)列式:891-264=
(2)独立计算。
(3)学习验算方法。
学生的验算方法有:用差加减数的方法。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
检查完使用情况记录后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出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
小结:验算减法的方法有两种:
(1)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2)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师:计算时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四)、练习巩固
自主练习第1题。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不能说一说验算的方法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