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三部分内容。本节以黄土高原为案例,来阐释本条“标准”的要求。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自然地理概况”这部分内容中,第1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强调了黄土高原黄土分布的范围及厚度,为后面阐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独特的黄土地貌做好铺垫;第2自然段扼要讲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及黄土地貌类型。
在“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这部分内容中,扼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形成的整体原因,然后从食、居、行3个方面介绍了黄土高原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人们的人居环境、食物结构、居住方式、出行方式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部分的大多数内容属于文化地理范畴,这些内容增加了文化地理在教材中所占的份额,增强了地理教材的文化气息。
在“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这部分内容中,重点讲述了黄土高原地区能源基地建设和近年来国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强调了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战略对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打坝淤地、生态移民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通过前四节的学习及原有知识储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其范围知之甚少,对其生活方式及地域文化缺乏全面认识;学生通过讨论获得问题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需要课堂活动的强化训练,还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分析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3. 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学习目标 | 评价任务 | 教学活动 | ||||||||||||
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
| 1.阅读教材图8—64和图8—65,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填一填:
议一议: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河流下游地区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 ||||||||||||
2.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分析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 1.通过阅读P101——P102,对比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区别。 2.分析不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 1.填一填: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2.思一思: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 黄土高原地区居民为什么过去以小麦和杂粮(小米)为主食?山西人喜食醋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 ||||||||||||
3. 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1.阅读P103——P104,说出国家在黄土高原环境治理中采取的措施。对比治理之前和治理之后的黄土高原。 2.通过小组讨论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阅读P103——P104。 1.说一说,黄土高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对比黄土高原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区别。 2.议一议: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国家为什么要花费巨资实施生态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