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
课题 |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 课型 | 新课 |
教学 目标 |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
重点 难点 |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 ||
教学过程 | |||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 |||
布置 作业 |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吟诵(yín rén ) 瑟瑟 (sè bì) 二、辨字组词。 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 ||
板书 设计 |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 ||
教后 反思 |
| ||
刘镇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
课题 |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 课型 | 新课 |
教学 目标 |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
重点 难点 |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 ||
教学过程 | |||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 |||
布置 作业 |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 ||
板书 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 ||
教后 反思 |
| ||
刘镇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
课题 | 10 爬山虎的脚 | 课型 | 新课 |
教学 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背诵3、4自然段。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 ||
重点 难点 | 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两个植物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揭穿它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的秘密。同学们,请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爬山虎,师书写课题)有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我们一起来看爬山虎是什么样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我们观察到爬山虎有叶子,藤蔓„„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大家又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拟人)介绍叶圣陶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叶柄 引人注意 多音字:占 得 铺 空 着 曲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段落大意的归纳3、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二、教学一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组的同学想一想,文中哪些词语说明爬山虎长的很茂盛。(满是、一大片)文中两次提到墙,有什么意义呢?(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 (二)、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下面我们请三四大组的同学为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2、文中那句话体现了叶子很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这是一种静态美。) 3、齐读第三句,“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4、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这是一种动态美。 5、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6、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师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以下问题: 1、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了哪些动词? 3、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爬山虎的脚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5、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非常牢固,风吹雨打都不能阻挡它向上攀爬,它是如此的坚强与执着,请带着这种感情再读第五自然段。) 四、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 |||
布置 作业 | 抄写词语,熟读课文,试着背诵三四自然段。 | ||
板书 设计 |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 ||
教后 反思 |
| ||
刘镇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
课题 | 11 蟋蟀的住宅 | 课型 | 新课 |
教学 目标 |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 ||
重点 难点 |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 ||
教学过程 | |||
一、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两张蟋蟀的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小东西吗?它们叫什么? 生:蟋蟀。 师:对,这是它的大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大家知道吗?(蛐蛐) 师:蟋蟀这小家伙虽然小,但早已是大名鼎鼎,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能唱歌,更是因为他的住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师:“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也叫住宅呢?这是因为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按要求做:(课件)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3)、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4、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就请他说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住宅特点) 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从三方面思考。(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相关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蟋蟀住宅特点。 学生读课文汇报:(师生归纳) 1学习选址部分。 (板书) 师:蟋蟀在为房子选址上与其他昆虫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指名读相关课文。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 、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 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师:蟋蟀住宅的特点我们就学习到这里,那么这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板书:建造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思考: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后,师生归纳。) 师:首先想一想:蟋蟀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建造住宅的呢?谁来说说。 (板书:时间) 生:“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师:对,这就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觉得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辛苦吗?(辛苦)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我们从动作中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板书:动作) 学生归纳后汇报。 师: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还要做什么? 生:整修。 师:对,整修。(板书:整修) 那么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蟋蟀整修住宅的句子。 师生归纳:长时间,加深加固(课件出示)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蟋蟀的住宅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换来的,是靠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习了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以后,你能说说蟋蟀有什么精神吗? 生回答:(勤劳,持之以恒,认真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 (师板书:勤劳、持之以恒) 师:下面我们就再次朗读描写蟋蟀建造房子的动作,以及它整修住宅的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布置 作业 |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 ||
板书 设计 | 7、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选址 外部 内部 勤劳,持之以恒 建造过程:时间 建造 整修 | ||
教后 反思 |
| ||
刘镇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
课题 |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 课型 | 新课 |
教学 目标 | 1.认识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 ||
重点 难点 |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 ||
教学过程 | |||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两颗黑葡萄,长在人 脸上,白天开窗望,晚上关紧窗。(出示课件2) 生:眼睛。 师:对了,同学们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同桌互看一下眼睛,看看眼睛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认识眼睛的结构。(出示课件3) 让学生同桌互看一下眼睛,在学生发现了中间有个小圆孔的基础上出示眼睛的外部结构图,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部分结构,再让学生指指认认,加深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小圆孔就是瞳孔,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最后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紧接着通过两张不一样瞳孔猫的图片,(出示课 件4)揭露生活中的小常识,培养学生日常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以及近视的影响。 1.小游戏:找茬!(测测大家的眼力)(出示课件 5) 师生互动,找出不同的地方。 2. 出示一张模糊的视力表,学生比较后引出近视的概念。 3.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它小组。 4.汇报总结。 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1.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出示课件6) ①不注重看电视或用电脑用眼时间。 ②不注重读写卫生。 ③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④不注重饮食…… 归纳起来,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调节过度紧张和疲劳。(板书:近视 原因 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2.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 (出示课件7) ①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②坚持做到每天做眼保健操。 ③积极锻炼身体。 ④保证足够的睡眠。 让学生对照这几种情况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加以改正。 师:保护眼睛,重在预防,接下来我们看个短片,休息一下,同时注意片中的保护眼睛方法,同学们可以一起跟着做。(出示课件8)(板书:预防近视 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五、加强意识,明辨是非,回答问题。 师:刚刚我们讲过很多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同学们。通过问答环节及判断图片是非做法,提高同学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认识。(出示课件9) 护眼知识:(一)光线须充足: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近。 (二)不走路、躺着看书,不用脏手揉眼睛。 (三) 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玩电脑,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四) 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 (五)看书距离应适中:书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应以30公分为准,且桌椅的高度也应与体格相配合,不可勉强将就。 (六) 看电视距离勿太近:看电视时应保持与电视画面对角线六—八倍距离,每30分钟必须休息片刻。 (七) 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八)营养摄取应无均衡:不可偏食。 (九)每天做眼保健操。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请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眼睛,通过爱眼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老师衷心祝愿大家,不要因为今天的近视影响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睛。 | |||
布置 作业 | 爱护眼睛 | ||
板书 设计 |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 ||
教后 反思 |
| ||
刘镇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课时电子备课卡 课时编号:
课题 | 语文园地三 | 课型 | 新课 |
教学 目标 |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积累节气谚语。 | ||
重点 难点 |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 ||
教学过程 | |||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 《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 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出示课件2)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还 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出示课件3) “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 到的,“安静”是作者用 到的,“弹琴”是作者用 到的。(出示课件4) (板书设计: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片段一:灰鹤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起初用两条长腿蹦高,后来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特跳起来了。那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 片段二:街上出现了一些大苍蝇,他们身上蓝里透绿、闪着金光.它们跟秋天一样,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它们还不会飞,只能勉勉强强用它们的细腿在墙壁上爬摇摇晃晃的。 片段三:叩头虫在表演它那晕头转向的把戏——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就把头吧嗒一点,蹦个高儿,在空中翻个跟头,一直落在地上,站的好好的。 以上片段均选自法布尔的《森林报》。 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首先,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认真观察;接着,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最后知道了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长和用心想等。 2.词句段运用 (1)把下面的字组词,体会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出示课件5) A.大声朗词语。 狗窝 鸟窝 鸟巢 猪圈 猪棚 马厩 马棚鱼塘 B.思考并说一说它们的用法相同吗。 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马圈”“马棚”。一个词还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写作时要注意。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6)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B.理解加上“逐渐”“最多”的不同含义。 师: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词含义含义也不相同。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具体。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 (板书: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1)朗读谚语。 (2)解释谚语的含义。 (3)学生读读背背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 (板书设计:表示节气的谚语) 气象谚语 1.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2.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3.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4.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5.泥鳅跳,风雨到。 6.东虹日头,西虹雨。 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9.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10.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 |||
布置 作业 | 背诵日积月累 | ||
板书 设计 |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表示节气的谚语
| ||
教后 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