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材料1】产业发展

产业扩张

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和成长过程,就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一产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产业从形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过程的核心阶段就是产业扩张,因此又被直接称为“扩张期”。产业扩张的内容包括生产能力、产业组织和产业区域分布等方面;产业扩张的主要形式有产业贸易、产业投资、产业协作等;产业扩张的主要途径包括产业的自我更新(升级和转移)、溶进和吸入其他产业溢出的资源等方面。

产业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产业转移是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形式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产业转移的条件:

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2、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

3、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4、产业竞争。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

结构动因

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

1、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2、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U"字形变化。

3、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比较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

4、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各区域对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该区域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

5、政府政策影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地区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政策、配套服务以及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对产业转移的速度、转移的方式以及转移的方向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6、地域文化。另外,区域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产业的顺利转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与产业转出地相近或相同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能够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

因此,当存在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时,产业动力系统会促使产业或企业竭力调整自身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转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行为。

【现实案例】 格力电器的发展思路

格力电器能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的代表性企业,其重要原因是企业坚持以“先有市场、后有工厂”战略导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凸显自主创新优势,以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由“技术追随”向“技术领先”的转变,成功地奠定了一个中国民族工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领跑地位。目前格力在“走出去”战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格力电器本着消费者为本的质量意识及改变中国制造名声的决心,奉行“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国际化经营思路,保持海外销售高速发展,格力电器立足国内,拓展海外市场,建立起长期经营的意识,制订稳步推进业务发展的长期规划,坚持销售与生产互利互补、深入研究当地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走自有品牌和质量领先的发展道路。

巴西生产基地建设

格力电器先在海外市场进行试探性销售,探索当地市场对格力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该国市场容量,然后再综合评估考虑在那里设厂,能否消化格力的产品,能消化多少,以什么样的规模才能赚钱,按照“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经营思路,格力空调于1998年开始进入巴西市场,凭着产品质量优异和品种规格齐全的优势,很快就受到巴西消费者的欢迎,正是基于这种市场需求,格力电器1999年决定投资巴西建厂,并于2001年顺利投产,格力这一举措成效显著,目前格力在巴西的销售网点已遍及24个州,共有300多家代理商、1000多家零售商以及300多个服务网点和安装公司。

2自主创新、自主品牌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格力的今天。基于对自主创新的重视,格力电器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设限制,要多少投入多少,在销售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每年投入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均超过销售收入比例3%。

格力认为,只有把产品做好、做精,成为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精品”,这样的品牌才有生命力,才能具有高含金量的真正价值。为此,格力电器在“追求完美质量,创立国际品牌,打造百年企业”质量方针的指引下,提出“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战略,从源头开始狠抓产品质量,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质量实行全过程控制,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改进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推进,格力电器还通过与国际品牌联手进行强强合作,形成“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启动品牌形象代言人营销战略,令全球消费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格力的品牌价值,了解格力的精品和核心技术,并逐步将“格力模式”应用到海外,在国际市场上积极打造“格力”自主品牌,不断提升“格力”品牌的知名度,为中国家电树立起“精品”名牌形象,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格力电器宣传广告

目前,“格力”自主品牌产品远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占海外销售总量的30%左右。产品获得德国、法国、欧盟、美国、日本、澳洲、巴西、阿根廷以及中东等多国安全、能源及性能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以返修率低、可靠性和稳定性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业务模式

海外各个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文化背景各有不同,这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在开拓市场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制定适合当地市场的业务模式,对新兴的市场,格力电器则选择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等柔性渗透战略,针对巴西、巴基斯坦基、沙特、美国等不同市场,格力电器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经营策略:

1. 在巴西采用的是全资控股设立工厂和成立分公司的模式;

2. 在巴基斯坦基地采取技术输出合作的模式,格力电器只是提供技术支持,但其生产销售的全是格力牌空调,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把格力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国品牌,打造成了巴基斯坦市场上销量第一的品牌;

3. 在沙特市场重点培育格力自主品牌、辅于适量专业型OEM大客户的策略进行重点发展,目前格力自主品牌已成长为沙特市场最大的中国空调品牌;

4. 在美国市场按照不同渠道选择合作模式,同时重视与专业渠道的全球性客户合作,比如特灵、约克、伊莱克斯,格力电器过硬的技术研发能力、产能供给能力及质量管控能力成为全球战略客户青睐的原因,运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

格力电器借助以上专业客户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更能稳获海外销售订单,同时为了更贴近市场以及更好地服务客户,总部通过多种形式外派员工常驻市场等方式,加强市场开拓,加强了与客户的联系和沟通,以及更快更深度地了解市场,及时调整海外市场策略和业务模式,使海外销按照公司统一布局有序推进。

 

【拓展材料2】南方洪涝与减灾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我国洪涝最严重地区: (多洪涝区)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湘赣地区)、淮河中下游、海河中下游。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

1、降水量大(气候异常导致长时间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2、径流量大流域广,支流多,集中汇入;

3、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4、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5、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减小;

6、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7、河岸开发,水面养殖,占用天然河道,排水不畅。

8、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正值旺季,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平垸行洪

是一种在多水地区的一种堤坝,一圈是堤坝,中间围着村庄和农田。这样一般的洪水来时可以抵御。垸一般建在泄洪区,如果水势太大,为了整体考虑,有的地方就要泄洪,这时就需要把垸的堤坝扒开,让洪水进入。给整体防洪带来宝贵时间。

1998年后,洞庭湖被纳入国家治理大江大湖的计划之中,湖区开始了一项规模空前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洞庭湖的命运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华容县副县长杨天毅自小生活在洞庭湖区,对这项浩大工程他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八个字来形容。他告诉记者,目前华容县已有55个堤垸实行了平退,退耕还水62平方公里,按1998年最高洪水峰值计算,可调蓄洪水2.24亿立方米。浩大的平垸行洪工程给洞庭湖区带来的悄然巨变。往日的村庄集镇变成了水面,往昔的喧闹也为水鸟的阵阵啼声所替代。原本"十年九灾"的西洞庭围堤湖垸、青山湖垸等处,退田还湖之后已被列入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今这些往日的重灾区已变成了一片片清澈浩淼的湖面,每到汛期,这里百鸟云集,尉为壮观,吸引越为越多的游人前来观鸟旅游。洞庭湖正在恢复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本来面目"。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给洞庭湖带来的还远不止这些,一个全新的"绿色洞庭"、"生态洞庭"的轮廓正逐渐清晰。长江水利委员会岳阳水质检测中心的专家金升高说,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更重要的是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问题;平退的垸子一旦转换成湿地,还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繁衍生物种群等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福寿沟

因为传说的的厄尔尼诺现象,许多城市遭遇暴雨,然后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就是赣州有福寿沟。

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这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护佑着赣州的安宁。

福寿沟,约建于宋代中叶。据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福寿二沟,昔人穿以疏城内之水,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他根据城市规模、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因为两沟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而得名。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北宋熙宁年间赣州知军刘彝上任后目睹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地踏勘,比较科学地提出了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

刘彝既从城市环保的角度,从城市地理位置,山形地势上因势利导,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诸多池塘蓄水调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环境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的淤积、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又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之形,“纵横纡析,或伏或见”,作为赣州龟形城的龟背纹嵌在龟背上,充分地考虑了赣州城的永固,广大人民的福祗,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

总结下刘彝的工程智慧

首先,巧借地势。福寿沟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排入江中和濠塘内,免去了今人使用抽水机的麻烦。

第二,巧借水势。是它的12个水窗(即排水口)。水窗的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十分巧妙。原闸门均为木闸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闸门;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为了保证窗内沟道畅通且有足够的水压力(冲力),刘彝采取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的水流速度,进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这样就保证了水窗内的水保持强大的水压,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排入江中。

第三,全盘布局。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福寿二沟线路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

第四:城墙庇护。福寿沟能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基础:赣州城保留了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民间传说认为,赣州是座龟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现存的赣州古城,的确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此外,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道光时期府志记载:“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可知其法为: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铁水浇在石缝间,使之凝固后,成为坚固的整体。

筑造符合力学原理的“浮城”、用铁水浇筑砖石城墙,这在古城防洪史上是个创举。赣州人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历代以来不断加高加固城墙,戒备洪水。明朝初年,城墙只有二丈四尺高,到明末增至三丈三尺。

除了赣州,我国尚有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等十多座古城至今仍起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对今人很有启发。

如今,赣州新城的建设也在不断借鉴福寿沟的经验。据万幼楠介绍,赣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铺设的排水管道口径已增加到800毫米至1500毫米。